3月31日,有“海上石油工厂”之称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 “玛丽卡” 号在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FPSO,也是世界FPSO改装史上工程量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的改装项目,“玛丽卡”号的顺利完工,是澄西广州创造的又一次奇迹。 在当天的完工交付仪式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南大庆表示,“玛丽卡”号FPSO改装项目的顺利完成,再次刷新了世界FPSO改装的新纪录,标志着华南地区FPSO改装产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中船集团打造华南地区千万吨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将有力地支持和支撑中船集团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事业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保证。 不可能变可能 刷纪录、赢点赞 “玛丽卡”号由双壳超大型油船(VLCC)改装而成,集生产处理、储存运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与水下采油装置和穿梭油船组成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是目前海洋工程船舶中的高技术产品。作为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三代FPSO,“玛丽卡”项目在前两代FPSO的基础上,原油加工处理程序得到进一步优化,原油提炼和初加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输出油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均得到提高。 在630天的紧张施工中,澄西广州完成了“玛丽卡”项目主甲板换新、输油平台和多点系泊结构新造、可容纳140多人的六层生活区新造等约21000吨的铁工工程;117米火炬塔、脱硫模块等16个原油加工模块吊装;约16000条管路的预制安装;约94万米的电缆敷设;搭设脚手架42万立方米;新装设备350台;超过35万平方米的打砂和涂装工程等。不仅单船改装工程量大大超过了澄西广州2013年10月交付的第一个FPSO改装项目“伊利亚贝拉”号,周期也更短。据悉,该项目在船厂改装高峰时,曾有2800多人在船上同时施工作业。 2013年5月,澄西广州与SBM公司签订“玛丽卡”与“萨卡里玛”号改装合同时,业内普遍认为国内没有任何一家船厂可以同时进行两艘如此大工程量项目的改装,纷纷对澄西广州能否按期顺利交船提出质疑,并断言“绝无可能”。 面对生产技术准备、劳动力策划、生产组织等难题,澄西广州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建立了大项目管理机制。同时,从国内外引进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实项目组,用全新的模式来推进项目施工,不断提高海工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认真按照海工管理模式,加强生产计划监控,严格落实各项生产举措。 此外,设计方面,澄西广州承担了“玛丽卡”项目包括艉甲板延伸部分及艏部延伸部分的详细设计,机舱、泵舱及大舱的管系设计和应力计算等设计工作。为了提高图纸放样的准确性,避免管子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碰撞,减少返工,该公司首次在FPSO改装工程中对舱室管系进行三维建模,并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舱室管系、外板型线进行三维扫描,大大提高了现场测量数据的精准度,为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各方的齐心协力下,“玛丽卡”号改装成功,这不仅打破了业界的诸多疑虑,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也赢得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荷兰SBM公司等国内外海工“巨头”的“点赞”。 深化海工管理 助力“内功”修炼 这样令人自豪、振奋的业绩,其创造过程对转型发展中的澄西广州而言,是“痛并快乐着”。 一般而言,FPSO在完工交付后的25年内将不再进行大的维修,因此项目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要求极高,这迫使澄西广州执行一套严格的海工管理制度。 “从‘伊利亚贝拉’到‘玛丽卡’、 ‘萨卡里玛’,澄西广州海工管理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三个海工项目完工改装的过程,正是澄西广州海工管理制度从无到有、艰难创立的进程。”本次项目经理乔广林从“伊利亚贝拉”项目开始,就参与了澄西广州整个海工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谈起从常规修理到FPSO改装对公司生产与管理所产生影响,乔广林说,一视同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在海工管理过程中确立的不可逾越的原则,只有严格实施管理制度,才能使安全、质量理念内化为工人的工作习惯。自承接FPSO改装项目以来,该公司就持续开展每周一次的项目安全集中宣讲会、重要作业现场安全交底会,完成海工生产安全培训超过 47000 课时,累计超过14000人次。安全管理人员将安全工作深入生产一线,让安全工作服务于生产、促进生产。截至2015年3月31日,“玛丽卡”项目已经创造“850万工时无损失工时事故”的新纪录,该公司在厂海工项目也取得了“1700万工时无损失工时事故”的良好成绩。 “可追溯”作为海工质量管理的一大特点,不仅对物资材料,更要对每一个作业环节做到“可查询”。据介绍,“伊利亚贝拉”、“玛丽卡”和“萨卡里玛”三个项目,每一张钢板的来源、每一道焊缝的经手人、每一次检测的质检员都有据可查。例如,在项目开工前,澄西广州就对参加海工项目的项目组成员和班组长开展了多项专题海工标准培训,以确保海工产品质量标准得到落实;质量管理部门则准备焊接工艺流程、报验程序文件等。 在生产过程中,澄西广州成立了项目质量管理小组,参与班前会,举办质量教育宣讲;建立了报验管理制度,根据每日报验计划和质检确认报告,形成每日质量反馈,每周、每月、每季度进行质量工作总结和计划;开展项目质量审核,对生产条件进行循环检查,及时查找问题并整改。“玛丽卡”项目总体一次对外报验合格率达到98.06%,超过SBM公司海工产品质量标准,得到了SBM公司和船级社的充分肯定。 正是基于这些深层次的改革,“玛丽卡”号不仅工程周期比伊利亚贝拉大幅缩短,交付时的船舶完整性也要远超“伊利亚贝拉”。“伊利亚贝拉”赴巴西后,耗费了约12个月的时间进行模块组装和调试,而“玛丽卡”号赴巴西后,只需经过8个月的模块组装和调试,就可在今年年底投产。 “下一步,我们要将海工管理模式推广应用到全企业并固化,在常规船舶项目的生产过程中推广开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做到即使没有海工项目,也能通过海工项目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常规项目上实现效益。”该公司总经理张庆坚定地表示。 夯实基础 乘势而上 事实上,不仅三大FPSO项目改装过程“痛并快乐着”,回顾澄西广州从常规船舶修理企业发展到今天具备世界先进的第三代FPSO改装能力,其转型过程也是充满泪水和欢笑的。 从当年迫于生计,“逼上梁山”走上海工转型的发展道路,到今天三个“世界级”的FPSO项目在握,傲踞同行之首,澄西广州在业内可谓“小荷已露尖尖角”。但该公司董事长殷学明却对人们称其在海工业务“华丽转身”的赞言,谦逊地“大摆其手”。他说,对年轻的澄西广州而言,距离真正的FPSO改装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公司海工转型发展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澄西广州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个跨越:一是当年从船舶修理向船舶改装发展的跨越;二是现在从常规船改装向海工改装的跨越。殷学明感慨:“这两个跨越的实现,难度都很大,特别是向海工改装的这个跨越,困难重重,但机遇仍然是大于挑战!”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提升管理的基础上,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加快迈向高端化的脚步。”谈到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殷学明表示,澄西广州将不断向高端的海工项目转型。一方面,要实现产品的高端化,积极承接大型海工改装、原油生产加工模块制作等核心工程,除FPSO以外,还会尝试浮式储存卸货装置(FSO)、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等装备及其他高端产品,将海工改装业务做精做强,实现管理转型,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要实现模式高端化,逐步向项目总包方向发展。 兄弟合力 其利断金 三个海工项目无疑为澄西广州进军海工领域打下了良好基础,而这一切却并非只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的成果。 殷学明说,从澄西广州转型的角度讲,转型海工一方面是中船集团总体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澄西广州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进军海工领域不仅是澄西广州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更是中船集团海洋工程业务发展新的里程碑。 自我国确立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中船集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开拓海洋工程装备市场,FPSO也被列入重点发展装备。“伊利亚贝拉”、“玛丽卡”、“萨卡里玛”三个FPSO改装项目,正是中船集团与SBM公司强强联手的成果。 为了圆满完成改装工程,从“伊利亚贝拉”项目起,中船集团及旗下修造船企业、设计院所就给予了澄西广州极大支持。据介绍,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除提供干坞与龙门吊资源外,在上建制作、主甲板换新和输油平台吊装等工程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承担了设计研发方面的多个课题。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帮助解决了生产方面的多个难题。 通过系列改装工程的实践,在FPSO改装领域,澄西广州积累了丰富的海工项目经验,而通过澄西广州与SBM公司的合作并逐步取得业主巴西石油信任,巴西石油对中船集团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双方的合作正朝着更加深入与广泛的方向发展。(陈佳南 邝展婷)